Ming Long 孫中山先生國父的由來
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,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,豫軍總司令樊鐘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,當中大書“國父”二字,他的唁電挽幛,均稱“國父”,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“國父”之始。
1940年3月21日,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: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,以表尊崇。根據中常會的決議,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,手創中華民國,更新政體,永奠邦基,謀世界之大同,求國際之平等,光被四表,功高萬世,於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,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。
但各地黨政機關、民眾團體在不同的場合無所適從,不知究竟是稱孫中山先生為總理或是國父。5月29日,國民政府又頒布明令,規定在政府機關、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,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,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,不必強令改易。自此之後,孫中山即在中華民國歷史上確立了其“國父”的地位。
汪精衛南京政府也尊崇孫中山先生,並作出了一系列規定。1941年5月29日,在汪精衛南京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的,由陳公博提出的“手創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”的議案即屬一例,同時規定有關“公牘、教科書籍、報紙、刊物及一切文字稱述總理或孫先生時,均應改稱國父”。